7月15日至16日,由中國礦業聯合會主辦,陜西地礦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礦業聯合會地質礦產勘查分會協辦的 2021中國探礦者年會在西安召開。本屆年會以“為資源安全奠基,為綠色發展助力”為主題,旨在適應新時期對地質工作的新要求,支撐能源資源安全保障,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地勘行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論壇主要包括開幕式、主旨論壇、兩個專題論壇、座談會、技術培訓等環節。開幕式由中國礦業聯合會會長彭齊鳴主持。
希爾威金屬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馮銳就中國礦產勘查行業國際競爭力進行了客觀分析,并對海外礦產勘查風險管控提出建議。
馮銳指出,中國礦產勘查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財政和企業自有資金,且逐年減少。國外勘查主要來自于大型公司和初級風險勘查公司,初級和中級勘查公司融資總額不斷上升,單筆融資額增大。全球有色屬礦產勘查投入也在降低,但是仍然高于2016年的最低點。中國地質礦產勘查人員數量逐年減少, 國外的礦產勘查人員數也是逐步下降。2020年我國礦產勘查成果,全國新發現礦產地:大型29處,中型36處,小型31處,中國礦業公司還是以并購獲得資源為主。
馮銳看來,我國礦產勘查國際競爭力優勢,主要體現在人才組織、勘查技術和人力資源上。國內,成建制的地礦局(地質隊)相對于國外的個體戶“合資格人”、臨時搭建的項目團隊更具有穩定性和整體性,而且注重勘查技術和知識的系統積累。礦業低潮時,國外從業人員大量轉行,國內事業單位的資金保證易于留住人才。而我國礦產勘查國際競爭力的劣勢,主要在于對海外投資地的投資環境、政策、法律法規不夠熟悉;經濟實力有限,融資渠道單一,無法并購有所發現的“棕地項目Brown Field”;國際礦業勘查運作經驗和運作管理人才不足,缺乏綜合性管理人才;地質隊在事業轉企業后,調動勘查人員積極性受制于所有制和獎勵機制的局限。同時,缺乏對國外礦產勘查“雙輪驅動”(即“資源+社區關系”驅動)、“雙許可”(即“政府許可+社區許可”)的戰略理解。
馮銳表示,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礦產勘查所面臨的風險是一樣的,主要包括資源風險、政府社區關系風險、法律法規風險、經營和成本風險、無法持續融資的風險、國家政策風險、環境風險、勞工關系風險、合作伙伴合作風險等。
如何提高中國礦產勘查的國際競爭力?馮銳指出,“要發揮人力資源和勘查技術優勢,海外避免‘綠地項目’,盡量并購有所發現的‘棕地項目Brown Field’,縮短探礦周期。參與到中國大型礦業公司國外并購帶來的機遇中,參股或控制加拿大/澳大利亞上市的初級礦業公司;通過技術咨詢和服務,參與到國外礦產勘查公司在第三國的礦產勘查項目,掌握資料,在礦業低潮時拾機收購該公司;管理海外項目,利用互聯網云服務,實時掌握一線勘探進展,讓高級地質專家在國內就可以指導多個項目。”
目前,希爾威集團通過使用移動互聯網信息化工具“事事明”,在北京中心管理分布在4個國家的11個生產勘探+探礦勘探項目,實現礦產勘查流程各環節信息傳遞的快速,準確、完整、統一質量。使用移動互聯表單工具“事事明” 無紙電子編錄,實現信息傳遞的快速、術語統一、質量監控,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有色報)